用户注册
用户名:
姓名:
单位:
手机号码:
职称/职务:
身份证号:
邮箱:
密码:
*企业名称:
企业地址:
*手机号码:
*注册邮箱:
企业经济性质:
企业类别: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注册资本:
固定资产:
企业人数:
上年收入:
传真:
公司网址:
法定代表人姓名:
法定代表人职务:
法定代表人电话:
对接负责人姓名:
对接负责人职务:
对接负责人电话:
对接负责人邮箱:
企业联系人姓名:
企业联系人职务:
企业联系人电话:
企业联系人邮箱:
企业简介:
入会推荐人姓名:
入会推荐人单位:
入会推荐人电话:
入会推荐人职务:
上传资料(必传,LOGO尺寸:160*200):
上传企业logo
上传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盖公章扫描版/JPG版)
上传入会申请表盖公章扫描版/JPG版)
用户登录
 
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观点

Kim Seeber:美国资深专家Kim Seeber眼中的中国装配式

发布时间:2017-07-03 10:36浏览次数: 7149

 

导读

Kim Seeber 先生是美国《PCI 设计手册》第六版的编委会主席,也是深圳市建筑产业化协会聘请的首位外籍专家,趁 Kim seeber 先生来深圳之机,《新营造》杂志对他进行了采访。



Kim Seeber是美国多个州的注册执业工程师,于 2000 年 获 得 PCI 协 会 的 Fellow 资格,在美国预制 / 预应力界虏获殊荣,闲谈中得知他十余年来已经自费来华数十次推广预制 / 预应力技术,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工作情怀都挥洒在了中国热土,值得敬重。他见证着中国建筑工业化迅猛发展的时期,同时,作为一个装配式建筑方面的资深专家,他也在很多方面深刻感知到中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本期,让我们一起和 Kim Seeber 先生面对面,谈谈中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那些事儿。


 


 

提问: 新年伊始,深圳市就接连印发了三份有关装配式建筑的文件,深圳如此力度地推行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会对建筑业有怎样的影响?在国家积极鼓励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新形势下,不少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兴建预制构件厂,但是市场的需求并没有如此庞大的体量,“产能过剩”就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此您怎么看?

 

Kim Seeber: 在建筑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是一个很关键也很特殊的角色。因为大家都知道,预制构件厂的建立要耗费很多财力和人力,如果技术应用不当,做出来的产品也比现浇的建筑要贵一些,最先开始尝试的工厂很大程度都在亏损。而这种现状存在的关键在于预制构件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不够,市场需求的规模也不够大,当建筑使用预制构件的比例提升到一定程度,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成本就降下来了。所以虽然装配式建筑有很多优点,但是要发展下去,在初期单靠市场自觉是不可能维持的。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企业以鼓励和支持,这会极大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所以,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大力推行装配式建筑。而深圳作为创新之城,政府发挥主管部门的作用是对行业有益的。但是,政府最好只做帮助性的事情,因为最后企业发展得好不好,还是应该让市场去决定。政府给了企业帮助,但是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并且不断壮大起来,必须要看企业自己的本领。技术水平够不够,管理机制是否科学,包括领导人的判断力和企业的文化,都会影响一个企业的成长。所以,政府应该放手,让企业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在市场的考验中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有些企业会变得越来越强大,最后成为行业标杆。有些企业则会变得弱小,最后被淘汰。这都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经济规律,一切都要按规律来,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也是一样。

 


提问: 目前,中国装配式建筑面临的难题之一就是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联系松散。规划、设计、生产和施工等各单位“各自为政”,对上下游其他情况不熟悉,导致大量社会资源被浪费。您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Kim Seeber: 其 实, 在 美 国,有种说法叫做“适当的计划可以防止不良的表现”。而中国建筑业的变革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设计不够。设计是源头,如果设计师不下工地,对于施工现场就不会非常了解,这样设计出来的图纸也会存在很多实际操作中的难题。施工工人为了赶工期,也为了方便施工,有时候会擅自改动设计,这就可能产生建筑质量和安全问题。所以,要完成一个质量合格的项目,必须从建设初期就让产业链各单位一起参与,及时沟通,这样一个项目的各环节工作者就形成了一个整体,很多可能产生的问题就被提前解决了,不至于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美国的情况和中国差不多,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可以自己设计、生产、施工,但是上下游企业可以联合起来承担一个项目,只是中国的建设程序和我们有差异,一般是先设计完成了才去找构件厂和施工单位,并且构件厂和施工单位的配合是有成本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业主不知道哪家构件厂和施工单位来进行配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美国很多业主会花钱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进行全流程的顾问,防止上下游之间的技术脱节,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提问: 国家目前大力提倡建筑工业化的 EPC 总承包模式,请您谈谈建立这种模式重点应该关注哪些方面?

Kim Seeber: EPC 模式就是把建设中各单位组织到一起的一个发展模式,这个总承包单位可以是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也可以是生产或者施工单位,总之,只要是有经验、有能力把各个部分的工作协调好,就可以做这件事。在建造的过程中,有一点是尤其要关注的,就是要把握好设计环节。因此设计师的工作是非常严肃的,一个小小的错误就可能给后边的工程建设造成巨大困难,因此,设计环节非常重要。



提问: 中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相较于发达国家,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不够成熟。您对中美建筑领域都比较熟悉,对比之下,您对中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

Kim Seeber: 其实现在中国的很多设计师也不是很了解装配式建筑,所以要先教会设计师很好地运用 PC,他们会了,才能保证后边的事情做好。目前,中国真正懂装配式的人非常少,所以应该先从“教育”上着手,可以找一些懂的专家教授给设计师们授课,还应该在高校里开设相关的课程,培养足够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懂的人多起来了,就会看到不一样的效果。


提问: 您最初是怎么接触到装配式建筑的?为什么会选择来中国呢?来中国十多年里有哪些有趣和有意义的故事要跟大家分享?

Kim Seeber: 我在美国最初的工作也没有接触到装配式,后来遇上了经济萧条时期,整个经济状况越来越不好了,最后我失业了。正在我努力找工作的那段时间,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个有关“装配式建筑”的招聘广告。我当时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当然一点也不懂。应聘成功后,老板说那你就边做边学吧,我问老板有谁可以教我?他甩给我一本书说“所有的技术都在里面了,你就跟它学”,这是我第一次接触《PCI 设计手册》,于是就在实际工作中开始了学习装配式建筑的历程。从此以后,就一直做和这个领域相关的工作,30 年前我到了林同炎的设计公司工作,他是美国预制预应力行业教父级的人物,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预制 / 预应力的知识,直到 1998 年我担任了《PCI 设计手册》第六版的编委会主席。2007 年中国预应力协会成立,我第一次受邀访问中国大陆,与中国的专家学者们交流得很愉快,他们在预应力方面的学识和技术都很棒,但是对于预制的技术很陌生,我每次来中国都告诉他们预制混凝土是一项很好的技术。2011 年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成立预制混凝土构件分会,我认识了谷明旺先生和很多热心于预制混凝土研究的朋友,通过与他们交谈和后来的进一步沟通,我认为中国的预制混凝土行业会得到很快的发展,将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2014 年我决定来到中国工作,深圳的政府很开明,很多思想非常活跃的年轻工程师也很愿意和我交流,再加上这里气候和环境都非常好,我很喜欢,因此我担任了深圳市建筑产业化协会和深圳市现代营造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顾问。在中国的这些年,我看到中国建筑业发展存在的许多问题,我认为有一点是中国迫切需要改变的,那就是中国的工程师已经严重地被“规范标准”所束缚,必须按照“规范”进行设计,无法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即使是有好的想法也难以实现。我在美国工作时,也有类似的“规范”,那都是低级的必须满足的技术要求,但同时几乎人手一本《设计手册》,我们可以通过《手册》进行相对系统的学习,你也可以不按照规范和《手册》进行设计,只要你的计算和设计是符合力学原则的就可以。设计师对自己的设计承担所有的技术责任,而不是规范的制定者来承担。中国现在的标准和规范条文规定过于保守,其中也并不能包括所有的先进做法,特别是一些新的思路、新材料、新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保守的规范永远会落后于先进的东西,应该多努力确定具有指导性的规范体系,让从业者有规则可参照,这一点值得深思和认真探究。

 

林同炎是一个中国人,是他教会了我们怎样打破美国规范的束缚,同时我在主编《PCI 设计手册》时,也大胆地启用了很多中青年的学者和专家,抛弃和突破了很多旧的思想束缚,当我编制的手册于 2004 年发布时,反而得到了很多老专家的赞赏,很多人评价说这是美国《PCI 设计手册》真正的第二版,因此我鼓励中国的年轻专家学者也要解放思想,勇于抗争,中国的预制混凝土事业才会有好的前景。美国的 ACI 规范也类似于中国的规范一样地保守,PCI 和 ACI 进行了30 多年的抗争,现在 ACI 协会里面很多重要的人物都是来自于 PCI 协会,我相信中国的工程师也有一天会摆脱规范的束缚,但这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努力过程。


提问: 《新营造》杂志是为推进建筑业领域的工业化变革所专门打造的一本专业期刊,旨在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让先进的理念、独到的观点、优秀的项目和一线的经验都在这里展示,让后继企业有地方有途径可学。那么,您作为该领域的专家,对这本杂志有什么期待?

Kim Seeber: 装配式建筑是目前中国建筑业发展的焦点,要向国外先进看齐,就必须在装配式建筑领域下功夫,把设计、生产、施工、维护等各方面的技术和管理问题统统纳入到考虑范畴,解决好变革途中遇到的困难。现在,许多人都在尝试这项工作,但是真正做得好的还不多。因此,必须把和装配式建筑相关的人都凝聚起来,形成一个圈子,保持及时沟通,才能共同进步。我认为,创办一本专业的杂志就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美国 PCI 协会也有这样一本杂志,对行业的推动作用非常大。我希望《新营造》杂志可以将深圳甚至全国专注于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个人和组织聚集到一起,设计师、工程师、建筑师、地产商、学者等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经验,吸取教训,共同推进深圳和全国的建筑业变革。